避雷器是电力系统里防御雷击过电压的核心设备。它能把雷电流导入大地,并且限制电压幅值,保护电气设备的绝缘不被损坏。它的技术一直在发展,从高压输电延伸到新能源领域,成了现代电网安全离不开的屏障。
避雷器的核心作用及工作原理有两方面。其一,过电压限制。当雷电或者操作产生的过电压侵入时,避雷器内部的电阻会在微秒级时间内突然降到低阻状态。这样能把数万安培的雷电流泄放到地里,还能把残压限制在设备绝缘能承受的水平以下。拿氧化锌避雷器(MOA)来说,它的残压值就得比被保护设备的冲击耐压低 80% 以上。其二,续流切断。雷电流泄放之后,避雷器会自动恢复成高阻状态,切断工频续流,防止系统短路。碳化硅避雷器需要依靠串联的间隙来灭弧,而 MOA 因为有非线性特性,能实现无间隙操作。
避雷器的技术在不断发展。1950 年代前的第一代是间隙型避雷器,有羊角间隙及管式避雷器,靠空气间隙击穿来泄流。但它灭弧能力差,容易产生截波,只能用在保护线路绝缘的弱点上。1950 年代到 70 年代的第二代是阀式避雷器,用碳化硅阀片加串联间隙的结构,开断能力提高很多,能保护变电站的主设备。1956 年苏联援建的碳化硅避雷器生产线,成了我国电网防雷的开始。1970 年代至今的第三代是金属氧化物避雷器,氧化锌阀片的非线性伏安特性很好,非线性系数 α 大约 0.02,实现了无间隙、无续流的设计。它的通流能力能达到 30kA 以上,残压降低 40%,成了超高压及特高压电网的主要选择。2010 年代后的第四代聚焦复合材料及特高压应用。材料上,用树脂基复合材料代替传统电瓷,耐腐蚀且重量轻,能减轻 50% 重量,适合风电叶片等特殊环境。特高压方面,2016 年 ±800kV 宾金直流投运了世界首套特高压线路避雷器,能承受 100kA 的冲击电流,保护范围包括山区、高土壤电阻率等雷击高危区域。

现代应用及技术前沿中,新能源领域有定制化发展。风电叶片避雷器采用整体预成型设计,长度和百米级叶片相匹配,避免了分体式安装存在的可靠性缺陷。复合材料及航空级铝材的应用,能保障在 25 年寿命周期内的耐候性。智能化及多功能集成也是一个方向。新型避雷器集成了温度及泄漏电流监测模块,能实时上传状态数据。开放型防爆结构提高了安全性,老化性能也提升了 20%。全域防护体系的构建同样重要。结合 “接闪–分流–屏蔽–接地” 的综合防雷策略,避雷器与防雷针、避雷带组成多层次防御网。拿建筑物笼型防雷系统来说,它利用钢筋法拉第笼实现等电位连接,这比 IEC 标准早了 40 年。
管式避雷器靠产气材料灭弧,用在输电线路绝缘弱点,代表产品是排气式避雷器。碳化硅阀式避雷器采用 SiC 阀片加串联间隙技术,应用于变电站交流设备,电站型 FZ 系列是代表。氧化锌避雷器以 ZnO 阀片无间隙设计为核心,用在特高压直流及新能源设备中,±1100kV 直流线路避雷器是其代表。复合外套避雷器运用硅橡胶外套加树脂基芯体技术,适用于风电叶片及高污秽环境,叶片专用整体式避雷系统是代表。
未来,材料会更轻且集成度更高。用航空航天级铝材及碳纤维复合技术,能减轻设备重量,还能提升叶片气动性能。多灾害防御会相互融合。避雷器将与防冰、防山火装置协同,构建特高压线路 “全灾害防护体系”。超高压技术还在攻关。
避雷器的本质是精确控制 “引雷入地”,从富兰克林风筝实验,到特高压电网 “隐形卫士”,它的发展始终围绕可靠性、响应速度及适应性。未来,随着新能源及智能电网发展,恩彼迈避雷器会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防御,成为能源系统 “免疫基石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