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电力系统的过电压防护里,避雷器是关键设备。它的作用是保护变压器这类核心设备的绝缘,避免雷电以及操作过电压带来的损害。不过,避雷器的保护效果有局限,它与变压器之间的电气距离,直接决定了保护是否有效。接下来,我们就深入分析这个最大允许距离的决定因素、计算原理以及工程应用。
一、核心原理:距离效应与电压振荡
避雷器的保护原理很明确。当过电压达到它的动作电压时,它会快速动作,把过电压限制在预设的保护水平(像残压)以下。但当雷电波侵入时,情况会变得复杂。波在避雷器安装点和变压器之间的导线上传播,会产生特殊的物理过程。
一方面是波过程与反射。雷电波属于高频电磁波,它在导线上传播需要时间。避雷器动作后,它钳制的电压波(和残压相近)会向变压器传播。等这个波到达变压器的开路末端时,会发生全反射。这就导致变压器端子上实际承受的电压,可能比避雷器的残压还高。
另一方面是距离导致的电压升高。导线本身有电感,还有对地电容。在陡坡头的雷电波作用下,这段导线会形成一个 LC 振荡电路。我们可以用一个近似公式来表示变压器承受的最大电压Ut,即Ut=Ures+2avl。公式里,Ures代表避雷器残压,a是侵入波陡度(单位为 kV/μs,l是避雷器与变压器间的电气距离(单位为 m),v是波速(大约为 300m/μs)。从这个公式能清楚看到,变压器上的过电压和距离l、波陡度a成正比例关系。距离越长,振荡现象越明显,电压升高的情况也越严重。
二、决定最大允许距离的关键因素
最大允许距离不是固定数值,它会随着一些因素变化而变化。
变压器的绝缘水平是根本约束。变压器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LIWV必须比它可能出现的最大电压Ut)高,也就是要满足LIWV > Ut。绝缘水平越高,允许的距离就能越长。
避雷器的保护特性也很重要。避雷器的残压越低,它的保护水平就越好,这样就能为距离留出更大的裕度。
侵入波的陡度是最关键且最不确定的因素。波陡度的大小,和雷击点的远近、线路参数、杆塔冲击接地电阻等都有关系。在计算时,我们通常会采用标准值,或者根据系统实际情况进行估计。规程里经常会取 1m/μs 的陡度,把它作为典型计算条件。
接线方式与系统结构也会产生影响。就一路进线的情况来说,这是最不利的。因为雷电波能直接侵入,所以对距离的要求最严格。要是有多路进线,或者系统中存在电缆段,情况就不同了。电缆能显著降低波陡度,这样一来,允许的安装距离就能更大。
三、工程计算与规程参考
在工程实践中,我们通常会用简化计算的方法,或者遵循国家标准与设计规程。
根据前面提到的电压升高公式,再设定好变压器绝缘水平和避雷器残压之间的绝缘配合系数(一般取 1.4,也就是LIWV≥1.4Ures,就能推导出最大允许距离lmax的简化公式,即lmax≤2a(LIWV/1.4−Ures)⋅v
拿一台 110kV 变压器来说,它的 LIWV 为 450kV,配套的避雷器在 5kA 下的残压Ures是 260kV,侵入波陡度 a 取 1m/μs(相当于 1000kV/μs),波速 v 为 300m/μs。我们来估算一下它的最大允许距离。首先计算允许的变压器端电压,450 除以 1.4,结果大约是 321kV。接着算电压升高裕度,用 321kV 减去 260kV,得到 61kV。最后代入公式计算最大允许距离,(61 乘以 300)再除以(2 乘以 1000),结果约为 9.15 米。从这个结果能看出,在这样严苛的条件下,避雷器必须安装在离变压器非常近的位置。
再看实际规程要求。我国有《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》(GB/T 50064-2014)这类标准,它们没有直接给出一个通用的精确数值,但核心思想很明确:要通过仿真计算或者典型配置来确定距离,而且原则上,避雷器应该尽可能靠近被保护的变压器安装。
就 35kV 及以下的变配电所而言,如果是一路进线,这个距离通常建议控制在 10 米以内。对于 110kV 及以上的重要变电站,我们可以使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(MOA),再结合详细的侵入波仿真计算,这样允许的距离能适当放宽,但仍然需要进行严格论证。
四、结论与建议
避雷器与变压器之间的最大允许距离,是一个涉及电磁暂态过程的复杂技术问题。它的核心目的,是克服 “距离效应” 带来的电压升高问题,确保变压器绝缘始终处于避雷器的有效保护范围内。
在工程实践中,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。其一是就近安装,不管什么情况,恩彼迈避雷器都应该尽可能靠近变压器安装,特别是它的高压侧引下线点到变压器套管的连线,要做到最短。其二是规范遵循,要严格遵守国家以及行业的设计规范,对于重要的变电站,必须进行侵入波过电压计算,以此验证保护效果。其三是全面考虑,不能只关注距离,还要考虑接地网的连接情况,确保避雷器动作时,能快速泄放雷电流。
不存在一个能 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 的最大允许距离值。它是系统绝缘配合中的关键环节,必须结合具体的设备参数、系统结构以及过电压水平,进行严谨的分析与设计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