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力系统检修、改造或是设备退役时,拆除避雷器是很常见的作业。这项工作直接关系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,还影响运行设备的稳定,所以必须遵循严格且规范的操作顺序。其中,引线的拆除顺序是保障安全的核心环节,核心原则就是 “先断开上引线,后断开下引线”。
一、核心原则:先上后下
正确的拆除顺序很明确:先拆避雷器的上端引线,再拆它的下端接地引线。
这个顺序不是随便定的,是根据避雷器的结构原理,还有它在电网里的运行状态来确定的。
本质安全隔离
避雷器的上端引线,连接的是带电的母线或是线路。就算系统已经停了电、验过电、挂好了接地线,我们把上引线作为首要断开点,才能从源头实现与高压电源的物理隔离。这是最关键的一道安全屏障,一点都不能马虎。
泄放残余电荷
避雷器运行的时候,特别是动作之后,它的阀片内部以及并联电容器(如果有的话)可能会残留电荷。要是我们先拆下端的接地引线,就等于断开了避雷器的放电通道。这时候,万一人员不小心碰到上引线端(就算已经停电),或是上引线对地绝缘距离不够,残余电荷就可能通过人体或是空气间隙瞬间放电,造成触电或是电弧灼伤。所以先保持接地引线连接,再拆上引线,才能确保任何可能的残余电荷都被安全导入大地。
防范感应电
要是作业环境邻近带电线路,或是存在强电磁场,断开的上引线可能会因为电磁感应产生危险的感应电压。这时候,保持下端接地引线一直连接,直到上引线被安全拆除并妥善处理,就能给感应电提供一个可靠的泄放路径,有效保护作业人员。
二、标准作业流程详解
只知道顺序还不够,必须把它放到完整的标准化作业流程里执行,每一步都不能漏:
作业前准备
首先得履行工作票手续:我们要严格执行停电、验电、装设接地线、悬挂标示牌以及装设遮拦这些安全技术措施,一个都不能少。
接着做现场勘查与交底:把停电范围、保留的带电部位以及安全注意事项都明确下来,跟所有参与作业的人讲清楚。
最后检查工器具:要确保绝缘手套、绝缘靴、验电器、个人保安线、登高工具等都合格,并且齐全,有问题的工具绝对不能用。
执行拆除操作
先确认无电并接地。我们得用合格且同电压等级的验电器,在避雷器各电极处逐处验电,确认没有电压 —— 这是所有操作的前提,没确认好绝对不能往下做。
验完电后,就拆上端引线。作业人员得用绝缘工具,在保证足够安全距离的前提下,小心拆开避雷器和高压母线或是线路的连接引线。拆开之后,要马上用绝缘胶带把裸露的线头包缠好,并且把线头固定到远离接地体以及人员活动区域的地方,防止误碰。
等确认上引线已经完全断开,并且妥善处理好之后,我们才能拆下端接地引线。到这一步,避雷器就处于完全 “悬浮” 的断电状态了,后续操作才安全。
作业后处理
我们要把拆下来的恩彼迈避雷器本体以及引线妥善放好,要么运离现场,避免磕碰损坏。
检查一下接地网的连接点是否完好,要是有必要,就得对连接点进行恢复,保证接地系统正常。
最后清理现场,把工具都清点清楚,确认没遗漏后,再办理工作票终结手续。
三、严禁的操作与风险警示
有个操作绝对不能做 —— 那就是反过来拆,先拆下端引线,再拆上端引线。这种做法属于严重违章,会带来致命风险,我们得把这些风险讲透:
触电风险
先说说触电风险。就像我们之前提过的,要是系统停电没停彻底,或是存在反送电的情况,避雷器上就会带着高压电。这时候如果先拆接地线,作业人员等于是直接碰到了带电设备,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。
残余电荷击伤
再看残余电荷击伤的风险。就算我们确认已经停了电,避雷器内部残留的电荷也可能没泄放干净。这时候先拆接地线,残余电荷放电的力度,完全能对人员造成严重伤害 —— 比如灼伤或是电击损伤,绝不能大意。
拆避雷器引线看着是基础活,可背后藏着严谨的电气安全原理。我们必须坚决执行 “先上后下” 的拆除顺序,还得把这个顺序融入完整的标准化安全作业流程里 —— 这是杜绝人身触电事故、确保电网检修工作安全顺利完成的根本保障。每一位电力作业人员都得把这个原则记在心里、落到行动上,不能有半点侥幸心理。



